一、樣品預處理:消除金屬連接器的刮傷隱患 測試前需對金屬連接器的尖銳邊緣、毛刺進行鈍化:采用 1000-1500 目耐水砂紙手工打磨(打磨方向沿連接器軸線,避免橫向劃痕),或用微型氣動拋光機(搭配羊毛輪 + 拋光膏)處理,確保邊緣圓角半徑≥0.5mm(可用半徑規(guī)檢測)。針對帶螺紋的連接器,需用專用絲錐清理螺紋孔內的金屬碎屑,防止測試中碎屑脫落刮傷夾具。 對突出的連接器端子(如針式、插片式),套裝耐高低溫保護套:優(yōu)先選用硅膠材質(耐溫 - 60℃~200℃、邵氏硬度 50-60A)或聚四氟乙烯套管(耐溫 - 200℃~260℃、摩擦系數 0.04),保護套厚度控制在 0.3-0.5mm(過厚會影響夾持穩(wěn)定性),套裝后需用耐高溫膠帶(如 Kapton 膠帶)固定,避免在 - 40℃低溫折彎時保護套脫落。 在樣品非測試區(qū)域粘貼耐溫標簽,標記連接器與夾具的接觸位置,確保安裝時連接器避開夾具的邊角、焊縫等凸起部位,減少局部應力集中導致的刮擦。

在試驗箱原有金屬夾具(通常為 45# 鋼或鋁合金)的接觸面上,嵌入式安裝耐磨耐溫襯墊: 襯墊表面需打磨至 Ra≤0.8μm 的光滑度,避免粗糙表面反而刮傷樣品或自身被連接器刮損。 若連接器尺寸較大(如直徑≥10mm),可定制 “避讓式夾具":在夾具接觸樣品的區(qū)域開設 U 型槽(槽寬比連接器直徑大 1-2mm,槽深≥5mm),使連接器嵌入槽內,折彎時僅樣品導線部分受力,連接器不與夾具直接接觸。定制夾具需與試驗箱的伺服折彎機構精準匹配,確保折彎角度偏差≤±0.1°,符合設備測試精度要求。

對未加裝襯墊的夾具,可采用物理氣相沉積(PVD)技術噴涂 TiN 涂層(厚度 3-5μm,硬度 HV 2000,摩擦系數 0.2),或電鍍硬鉻(厚度 5-10μm,硬度 HV 800),提升夾具表面耐磨性。涂層需通過耐溫測試:在 150℃高溫下烘烤 24 小時后,涂層附著力需達到 GB/T 5270-2005 規(guī)定的 1 級標準,避免在高濕工況下脫落。 三、測試參數優(yōu)化:降低折彎過程中的刮擦風險 帶金屬連接器的樣品剛性較強,需降低折彎角度與速率:初始測試角度設定為 30°-60°(常規(guī)樣品為 90°-120°),折彎速率控制在 10-30 次 / 分鐘(設備額定速率為 10-60 次 / 分鐘),通過耐寒耐濕熱折彎試驗箱的 PLC 控制系統(tǒng)逐次微調角度,避免一次性大角度折彎導致連接器撞擊夾具。

根據連接器材質設定適配的夾持力度:銅合金連接器夾持力度控制在 30-50N,不銹鋼連接器控制在 50-80N(通過設備力值傳感器實時監(jiān)測),力度需低于連接器的屈服強度(如 H62 銅合金屈服強度≥195MPa),防止力度過大導致連接器變形,進而刮傷夾具。 先在常溫常濕(23℃/50% RH)下進行 10-20 次試折彎,觀察連接器與夾具的接觸狀態(tài):若出現輕微刮擦,立即停機調整樣品位置或夾具襯墊;試折彎無異常后,再切換至目標工況(如 - 40℃/90% RH),避免工況下直接測試放大刮傷風險。
|